中阿当代生态小说比较研究——以张炜与塔伊卜·萨利赫小说为例 | ||||
Transcultur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
Volume 6, Issue 1, January 2025, Page 53-96 PDF (2.74 MB) | ||||
Document Type: Original papers | ||||
DOI: 10.21608/tjhss.2025.346679.1304 | ||||
![]() | ||||
Author | ||||
Yahia Mohamed mokhtar Tawfik ![]() | ||||
Department of Chinese, Faculty of Arts, Suez University, P.OBox:43221 ,Suez , Egypt | ||||
Abstract | ||||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al ecology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pursuing modernization with increasing desire, abusing nature, extremely damag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gno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The ecological crisi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seriously threatening human survival. Faced with the severe natural ecological crisis, literature began to respond,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s came into being, finding a way out for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writers, including Arab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issues through ecological narratives, and awaken human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praise of nature. Therefore, ecological narrative is a field with great research value, which has not yet received due research.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o compare the ecological narrativ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Arab novel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narratives.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rab ecological narratives. The fourth part gives examples of ecological narrative work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writer Zhang Wei. The fifth part gives examples of ecological narrative works represented by Arab writer Taib Saleh.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 ||||
Keywords | ||||
Keywords: ecological literature; ecological narrative; reflective literature; root-seeking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 | ||||
Full Text | ||||
1.生态文学的概念 “生态文学”一词,作为一种文学的称谓,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规定,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只要是以纪实的文学形式敏感的揭示出生态危的机、反映了人类从对自然的压迫、对大自然的反抗、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表达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愿望和要求、对导致生态危机加以反省以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同是也是精神生态危机的表达,都属于生态文学。或者说生态文学指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的生态意识和使命感,生态良知和生态责任感的作家对一切造成生态危机的一种文学思考和应对的文学。其相关的学术命名还有“环境文学”“公害文学”“自然文学”“大地文学”以及“绿色文学”等名称。中国学者王诺给生态文学下了一个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1]它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深入探寻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生态文学的界定 生态文学(Ecological Literature)是一个合成词,生态文学也是文学之一种。生态即自然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把文学和生态连接在一起,用写作的方式反映与生态有关的社会生活、表达与生态有关的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都是生态文学的一种,生态文学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文学与生态紧密相关的特性。 而有关生态文学的界定,可以归结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文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实践与理论,它把文学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关系都纳入了生态文学领域。狭义生态文学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具有自然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上,较之广义生态文学,狭义生态文学的涵盖面是相对纯粹的。”[2]生态文学的概念和名称也不一致,有称之生态文学的,也有称之环境书写、绿色书写、自然书写的。但是更多的人使用生态写作这一概念,因为生态一词强调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一种存在上的关系,突出了自然这个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少了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二、中国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古文学代生态文学 对于文学来说,生态文学并非始于现代生态意识和环保运动,自然生态都是永恒的主题,它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被广泛流传,一直伴随着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自从开天辟地之时,中国古代先民就习惯把自然生态看成了文学的载体,就在讲述万物相互共生的故事。自古以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其理念中,“天人合一”都是核心内容。老子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在当下看来,是对生态文学的典型概述。孔子对中国生态文学也有一定的认识,并对一年四季进行了讨论。老子和孔子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尊崇。而在中国民间意识中,人们相信动植物有灵性,甚至相信有些动植物可以变成人,变成人的动植物有着非凡的外表、能力、情感、善与恶等。所有这些都在世界生态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智者早已提出‘乐山乐水’,《山海经》以‘山’、‘海’命名,并按自然格局展开叙述。《山海经》中的叙述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某处有某山,某山有(多)某物,某物有何形状与功用’”[3],具体来说是动物(鸟兽虫鱼)、植物(花草树木)与非生物(金玉铜铁)等。而《论语》、“仁民爱物”、“万物与我为一”、“民胞物与”等生态观点,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爱。《诗经》中的许多文章,如《硕鼠》《桃夭》都是非常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在风景田园的初期,谢灵运[4]、陶渊明[5]等诗人在生态文学上均取得了较高成就。李白、苏轼和辛弃疾也均有与生态文学相关的名诗代代相传。宋明时期的许多诗词文章都可以定义为生态文学。”[6] 1.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和艺术境界,也是中国生态文学的独有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吗,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天人合一,是重视人与自然的调谐与平衡,这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7]可见,这一思想认为,人与万物息息相连,原属一体,而人对待外部和内部自然之时,必须遵循与自然融合的原则,人类道德原也必须与自然规律一致,在生活中必须追求与天地和谐的理想状态。 1.2“道法自然” 中国先秦道家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哲学基础。老子著述了《道德经》其中蕴藏的生态哲学是非常突出的。道家思想的核心即“道”在老子看来人与万物平等,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本源,即“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说,天地万物的人都是‘道’的化身,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人的行为理应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地、天、道这四个构成世界的主要元素中,道是首要的,人作为其中之一则应当依照‘道’来为人处世。”[8]这样看来,人类若是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实现和谐的境界。 1.3“神话自然” 中国古代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精神资源,如果说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这资源的源头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神话就是其的外在表现,因为其中包含着古代生态思想的原貌、古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思考,也包含着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诗意表达和情感体验,同样也是古人对人与自然的概括,并对生态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淮南子》及秦汉时期一些艺术作品中最具生态特点的是自然崇拜。古代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现象无法解释,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于是产生了对万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的崇拜,而这恰恰是有利于生态的保护。”[9]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与各种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是分不开的,都属于同一个世界、相互依存,这是古代人对自然的最为朴素的认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兽合体的神的形象。从中能看出,动物早就融进了艺术作品中,比如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舞蹈中对雄鹰的模仿等。这种与动物的相互依存正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朴素的生态观,即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 此外,万物一体的观念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对大自然崇拜的另一表现形式。“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尤能反映这一思想特征,在这则神话中,人把自己放在自然中,没有认为自己高于其他生物的思想,那么,这种前提之下,人与自然当然是和谐共生的。”[10]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万物有灵的思想都来自于古代神话中,从中能看出,人类早就已经把自己看作自然之子,所以,古代神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最原始的表现形式。
2.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文学 在古代,由于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人类与大自然主要是一种和谐相处。但随着人利用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18世纪爆发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狂妄自大地利用自然,为了自身的利益破坏自然生态。此时,一些目光长远的有识之士,已经警觉地意识到破坏自然生态的危害,于是有了19世纪浪漫主义学流派对自然生态的讴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简单概括为民族危机日趋加重,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遭受到了一场否定,中华民族被迫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强调社会革命的主流,但是在其中却潜藏着一支关注自然、渴望归乡的暗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对自然心怀崇敬,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心态。”[11] 如果综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中不少与自然的主题密切相关、表现出强烈的生态关怀。首先是白话新诗。胡适先生的《蝴蝶》[12](1916年)即是一首通过自然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创作于1916年,最早发表于《新青年》。此外还有《一颗遭劫的星》,也是作者通过自然物象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作“忽然一大块乌云把那颗清凉光明的星围住那块云越积越大,那颗星再也冲不出去”除以上两首外,《鸽子》《老鸦》《江上》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在描述故乡的自然生态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感觉到鲁迅对故乡的深切的感情。鲁迅的(1881年—1936年)《故乡》[13]中存在着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故乡,形成对比的就是故乡的自然。儿时的故乡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14]“稻鸡,角鸡,鹑鸽,蓝背”、“灌猪,刺渭,碴”、“跳鱼”这些都是鲁迅先生童年记忆的对美丽的故乡的描述。此后,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丰子恺(1898年—1975年)的作品可以感到那种深远博大的慈悲胸怀—小动物,乡村生活的小场景,无不在赞颂着自然的美好。“丰子恺的散文有不少以动物为题或涉及到动物,例如《沙坪小屋的鹅》。他笔下的动物之所以情趣十足,在情感上很容易跨越人与其他动物的界限。丰子恺的动物写作里类似的意象还很多。”[15]如在《拼蚂》小说中小孩子们的幼稚与拼蚂的活泼好动便相映成趣,还有“《猎熊》中猎人父子的情深与之后的大熊对小熊的呵护更是直接的比照,《蜜蜂》中,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物的玻璃一面让困在屋里的蜜蜂看到了窗外的春色。”[16] 此外,还有沈从文(1902-1988)的作品。“沈从文在美丽的湘西自然中长大,对自然的亲近使他对自然的感情较之其他作家犹显深厚。大自然给了沈从文最好的启蒙。沈从文早期代表作《边城》(1934年)里的翠翠儿乎就是人与乡野和谐交融的标志性写照。而水作为自然的重要元素,在沈从文看来就是自然的化身。”[17]沈从文把自然看成是有灵性的,也可以从水那儿吸取灵感,因此以湘西为题材的作品,不论是散文还是长篇小说中,几乎无一例外都离不开水,在他的作品中,水是与人的存在和谐一致的,也就是说可谓人水合一。
3.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文学 进入世纪,在农业文化延续几千年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追求工业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国的工业的飞速拓展、迅速消耗资源等,生态问题就日益突出,中国的自然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时生态文学才开始发展起来,生态的危机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有良知的作家警觉,许多作家开始投人生态文学的创作中,陆续写出了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大声呼唤必须拯救生态危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文学创作开始得到了中国文学界的关注,生态文学创作逐渐兴盛,取得了大量成果。面对环境恶化的现状,生态文学开始反思人类的生态生存危机,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呼吁保护自然和生态平衡,赞美为生态。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80 年代中后期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初期 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品都以揭露中国的生态问题为主。上个世纪80年代,作家高桦((1935~)在1984年就提出了“环境文学”的概念,“但那些现在看来非常优秀的生态文学文本,在当时却并未被人视作环境文学或者生态文学来解读。譬如1983年李杭育(195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若从生态文学的视角解读,可以说它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滥觞。但自‘寻根文学’概念出现后一直视其为寻根文学的代表,忽视作家寄寓在作品中对中国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对河流的严重污染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异变的反思。”[18]随后有郑义1985 年发表的《老井》,虽然被看作是一部寻根文学体裁,但这部对中国水和森林生态危机提出许多思考。 纵观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历程,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生态文学作家已经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水生态危机与的文学作品是新时期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如1986 年1月,中国作家沙青(1954~)发表了报告文学作品《北京失去平衡》(1986),主要关注北京缺水的严重问题,“作者指出这一危机的出现既是天灾,更是人祸,是工业消耗、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严重的资源浪费、无序的规划等,都在疯狂地掠夺与浪费着北京的水资源。”[19]从此,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开始流行起来。所以这部也就成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此方面的还有陈桂棣《淮河的警告》、岳丘非《只有一条长江》、麦天枢《挽汾河》、乔迈《中国水危机》、徐刚的《江河并非万古流》、刘贵贤《中国的水污染》等作家。随后有反映森林题材的作品也是文学界关注的内容,1988 年,作家徐刚发表了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谴责了人们破坏森林,表达了对中国自然生态环现状的担忧。在这方面还有哲夫《世纪之痒》、李青松《告别伐木时代》。随之也出现了反映珍稀物种灭绝的危机,如李青松足迹遍及全国各大林区,创作了《最后的种群》、《遥远的虎啸》、《蛇胆的诉讼》、《国宝和它的保护者》、《秦岭大熊猫》、《林区与林区人》等一系列作品,作品中提出了熊猫、虎、蛇等各种野生动物遭到毁灭性问题,指出对于动物的无节制猎杀是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此外,还有另一种反映矿产资源危机,如何建明《共和国告急》,反思中国土地问题有徐刚的(1945~)《沉沦的国土》(1995),反映城市的堆积垃圾问题的有沙青的《皇皇都城》(1989)等。这些充满生态文学特征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为人类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敲响了警钟。
第二阶段:90年代至今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突进期 关于该时期,笔者根据中国知网中相关的大量零散的文献经过详细的筛选进行了如下总结: 90年代初期的生态文学已由报告纪实突入到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随笔等多种形式,“生态文学的创作由游兵散勇而扩展为一个相当可观的队伍,涌现出了很多关注生态环境的文学力作,越来越多的作家积极活跃在生态文学的舞台上,出现了以李青松、唐锡阳、包国晨、饶远、张炜、苇岸等为代表的著名生态文学作家。”[20]而伴随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作品题材就走向多样化了,例如王治安的《悲壮的森林》和《人类生存三部曲》等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态危机的忧虑,成为近年来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此后,杜光辉的《哦,我的可可西里》讲述了青藏高原上掠夺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生死斗争。张炜的《怀念黑潭中的黑鱼》表达人应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思想。哲夫的(1955~)《黑雪》、《毒吻》、《天猎》、《地猎》、《极乐》等小说,都以生态危机为题材,显示出作家鲜明的生态意识。”随后,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鸦为什么鸣叫》等小说充分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性被破坏的忧患以及悲剧性的命运。郭雪波的《沙狐》、《沙狼》、《大漠魂》等作品展现了内蒙古草原上,人与动物之间彼此依存状态的逐步遭到破坏以及草原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胡发云的《老海失踪》以开发山区却为乱砍滥伐为题材,发出了我们将遭报应的警告。张抗抗的《沙暴》描写内蒙古草原插队知青出于天真的愿望大量捕杀老鹰,从而导致草原老鼠吞噬草原、草原沙化迅速恶化。此外,刘心武的《青菩溪之恋》、陈建功的《放生》、赵大年《玉蝴蝶》等都是当代极为重要的当代生态文学作品。 90年代中后期有翟永明的《拿什么来关爱婴儿?》、于坚的《棕榈之死》、方敏的《大绝唱》、郭雪波的《大漠狼孩》、苇岸的《太阳升起以后》、李存葆的《大河遗梦》等作品的出现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文学意识。 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生态灾难的一度爆发,生态危机由过去感觉是遥不可及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中可怕的灾难,伴随之,中国的生态文学也随之兴盛崛起,不少有生态良知、生态责任感和意识的文学家开始投入到生态文学创作中,甚至还有了部分专门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如杜光辉、徐刚、陈应松、郭雪波、哲夫、华海、张炜、苇岸等,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生态小说的创作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不论是中篇还是长篇小说,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作品。“在中篇小说方面,有杜光辉的以可可西里为题材源的《哦,我的可可西里》、《金蚀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狼》和《可可西里的格桑梅朵》等,陈应松的以湖北神农架为背景的《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鸦为什么鸣叫》、《猎人峰》和《太平狗》等,温亚军的《驮水的日子》《寻找太阳》和叶广芩的《老虎大福》等也可视作这方面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方面则有贾平凹的《怀念狼》、雪漠的《猎原》《狼祸》、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阿来的《空山》、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郭雪波的《银狐》、京夫的《鹿鸣》、张炜的《刺猬歌》、李克威的《中国虎》、赵本夫的《无土时代》、胡发云的《老海失踪》、刘恪的《猎人家族》、邓一光的《狼行成双》、郭雪波的《狼子本无野心》、杨志军的《藏獒》、李传锋的《红豺》、周涛的《巩乃斯的马》,马丽华《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藏北游历》《西行阿里》《十年藏北》、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21]此外,莫言《天下太平》、苇岸的《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大地上的事情》,方敏的“生命状态”系列等,这些作品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中生态意识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李存葆的《大河遗梦》、周晓枫的“它们”系列动物散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任林举的《玉米大地》、韩少功的《山南水北》等生态散文,成为感悟生态智慧、回归自然的代表散文作品。在戏剧创作方面,孙惠柱和费春放的《中国梦》、高行健的戏剧《野人》、过士行的《鱼人》、《青蛙》等都是生态戏剧的代表作品,这些剧作以人和自然的矛盾为焦点,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残酷生态现实。在诗歌方面,有于坚的《那人站在河岸》、《事件: 棕榈之死》、《避雨之树》、翟永明的《拿什么来关爱婴儿》、华海的《铁轨,穿过风景线》、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李松涛的《拒绝末日》等成为生态诗歌作品的经典。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可谓是丰富多彩,题材各异,反映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在物质荒漠上努力建设其诗意家园,阐释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内涵。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作品开始拥有了真正的生态文学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上也有了整体的提升,生态文学正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种重要思潮。 此外,随着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中国生态文学正在走向自觉和组织化。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报刊也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宣扬生态环境保护为理念的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在冯特、王蒙等作家的倡导下于1991 年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生态文学队伍有了自觉的团体和事业意识。1992 年,以“生命呼唤绿色、人类喜爱绿叶” 为宗旨的环境文学刊物《绿叶》在全国正式出版发行,生态文学从此有了一个重要的阵地。”[22]此后《大自然》、《绿色大世界》、《自然与人》、《中国绿色报》、《中国环境报》、《珠江环境报》、《人与生物圈》、《人与自然》、《环境》、 《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与人类》、《植物杂志》等众多生态文学杂志先后创刊出版,各家报刊也纷纷设立“人与自然” 、“ 生态环境” 、“ 绿色周刊” 、“绿地” 等专刊专栏,为发表生态文学作品提供了园地。也为广大读者能及时读到生态文学作品提供了条件。另外,像畅销杂志《读者》,也经常性地转载生态文学作品。另外网络方面有绿色文学、绿色风、中国青年报绿网、中国环境生态网等网站。 最近,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这种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新发病毒源自自然界,是从动物身上经由中间宿主传染给人。这次重大疫情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尤其不能滥杀滥食野生动物,人类在伤害野生动物、破坏自然和生态的同时,势必会给自身的性命及生存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善待自然、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理应成为中国和全球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这一时期,虽然中国的生态文学已有所成就,但是总体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1、生态文学几乎仅停留在生态被破坏的揭露,缺乏深入的思考。 2、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处于滞后。 3、生态文学批评尚未得到文学批评界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生态文学的创作促进了生态文学走向繁荣,中国出版了不少关于生态文学的作品,而尤以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较多。此外,生态文学作品的主题范围得到了扩大,作者的表现对象也更加丰富多元。就文学作品本身的发展历史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阶段。人们提出21 世纪是生态世纪、生态文学时代,保护生态、拯救自然成为21 世纪世界强烈的呼声。我们可以预料,在中国关注生态保护的形势下,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将在文坛上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三、阿拉伯文学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阿拉伯文学来说,生态文学自古以来是阿拉伯文人的主要主题,它在阿拉伯诗歌史上一直延续至今,并伴随着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也是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内容。公众所知,阿拉伯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歌是阿拉伯文学的传统形式。沙漠赋予了阿拉伯人灵感,许多优秀诗篇代代相传。蒙昧时期[23]的“悬诗”,倭玛亚王朝(公元661-750)[24]和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25]的诗才辈出,安达卢西亚时期(711-1492)[26]的诗歌,无一不说明了阿拉伯诗歌的辉煌成就。 早在阿拉伯半岛蒙昧时期,阿拉伯先民就把自然生态看成了资源的载体,就在讲述万物相互共存,并且已经萌发了资源匮乏的思想。自古以来,无论是伊斯兰出现前的蒙昧时期还是伊斯兰出现后,我们不难发现对自然的关注都是当时阿拉伯诗人作品中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上,并谴责人类奉行的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而纵观伊斯兰教的思想不难注意到,其在对生态环境有自己独特的、开创性的哲学,从中敦促人类一定要关心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中的一切、并提醒人类也要以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古兰经》和《圣训》以及许多后来阿拉伯文人的诗歌和创作中都包含着许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生态文学以及对美丽的自然的歌颂。伊斯兰教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安拉的造化,二者地位是平等的,人类只是真主在地球上的“代治者”。在强调关心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主张把握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利用,造福人类。同时,伊斯兰教也反对功利主义,这些主张均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阿拉伯人生态意识。 1.阿拉伯古代文学的生态文学 人是生态之子,文人同样也是如此,文人在创作时也避免不了受其所在的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古代阿拉伯文学中发现一种适应环境的痕迹,自从蒙昧时期开始一直到伊斯兰初期。阿拉伯文学受到阿拉伯环境的滋养和影响,阿拉伯诗人对在的环境,例如沙漠、废墟、月亮、夜晚、山脉、帐篷、山谷和沟壑。还有对的野生植物,如薰衣草、杜松、菊花以及对动物的钦佩和歌颂,例如羚羊、马、骆驼和牛等,都不可避免地证实了这一点。 伊斯兰出现后,《古兰经》作为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穆斯林,几乎在所有的生活方面提示了方向,其中也自然包括对的周围的生态环境。 笔者对《古兰经》和《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的相关生态内容的章节进行了如下的梳理: 《古兰经》和《圣训》中包含许多关于呼吁生态保护的章节,例如“在大地上行走的兽类和用两翼飞翔的鸟类,都跟你们一样,各有种族的——我在天经里没有遗漏任何事物;一切鸟兽,都要被集合在他们的主那里。”《古兰经》牧畜章:38。这也充分说明了《古兰经》在倡导善待环境的力推,而《古兰经》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以生态元素开头,比如《曙光章》、《大象章》、《时光章》、《战马章》、《地震章》、《无花果章》、《上午章》、《黑夜章》、《太阳章》、《黎明章》、《明星章》、《星宫章》、《月亮章》、《星辰章》、《山岳章》、《蚂蚁章》、《蜘蛛章》、《山洞章》、《蜜蜂章》、《大雷章》、《黄牛章》等等。这些无不提醒着人类,这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值得尊重的许许多多生物。《古兰经》中还明确的说:“你们的主让你们成为地上的代治者,以便看看你们的行为如何”。《高处章》129。此外,伊斯兰还敦促我们维护动物的权利,甚至对虐待动物者进行更严厉的惩罚,正如《先知的圣训》中关于猫所述,穆圣曰:“有个妇女受了地狱之火煎熬,因为她养猫而不喂,也不让猫在外觅食。他还告弟子们:“有个男子进了乐园,因为曾在炎热天予狗水喝。”此外,伊斯兰还呼吁每一位穆斯林为绿色生态供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穆圣曰:“若末日来临,你们谁手中还有树苗,如能站起来种它,就种下它。”又曰:“只要一个穆斯林栽了一棵树,或种了庄稼,那么无论是人或动物吃掉它,均属栽种者的施舍。”又曰:“我们的信士,凡是栽一棵树或播下种子,将来的果实被鸟、人或兽取来充饥,无不认为是施舍。”这些圣训语录是无一不证明伊斯兰教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不仅如此,伊斯兰教还鼓励了教徒们多思考、观察周围的一切,如《古兰经》中:“难道他们没有观察天地的主权和安拉创造的万物吗?”(高处章:185))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为阿拉伯穆斯林制定了对待自然的规则,以适度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一切,不浪费或奢侈地使用任何资源,因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浪费,而浪费这一行为在《古兰经》中是遭谴责的:“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高处章:31)。在此方面,伊斯兰教主张爱护生态环境,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在匮乏时需要节约,在充足时更不能浪费,并提出,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是对自然的破坏,因此禁止信士们从事破坏环境的一切活动。《古兰经》中还明确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终尝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依木兰家属章:195),伊斯兰教不仅将爱护安拉创造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善功,而且还将此行为作为衡量人是否顺从安拉的标准之一,凡是敬畏安拉者,必须爱护自然;破坏自然,就是对安拉恩赐的亵渎,也是一种自我毁灭:《古兰经》中说:“灾害因众人所犯的罪恶而显现与大陆和海洋,以至真主使他们尝试自己行为的一点报酬,以便他们悔悟。”(罗马人章:41)。在《圣训》中,我还能看到先知在鼓励穆斯林植树:“任何人植一棵树,并精心培育,使其成长、结果,必将在后世受到真主的赏赐。”即使是大部队行军之时,穆斯林们也非常注意不要破坏树木和植被。比方说艾卜·伯克尔,在人们为出征做准备时,他就命令人们:“不要从根部砍伐枣树,也不要用火焚烧它们;不要砍伐果树;不要宰杀牛、羊、骆驼——除非是为了吃饭!”。 在古代众多的诗人群中,乌姆鲁勒·盖斯(497-545)[27]的生态文学诗歌作为突出,他的诗篇生动地描绘了阿拉伯沙漠的夜景、雷雨,游牧民族生活、狩猎场面,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动物。在写作技巧上,大量运用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笔法和拟声构词法,获得了独特的生态文学艺术效果。例如他的著名的《悬诗》在其开头说: “朋友们,请站住,陪我哭,同纪念: 忆情人,吊旧居,沙丘中,废墟前。 南风、北风吹来吹去如穿梭, 落沙却未能将她故居遗迹掩。”[28] 这类阿拉伯古代关于关心和保护生态的例子数不胜数,无法一一论述。
2.阿拉伯中世纪文学的生态文学 自贾希利亚时期起,古老的阿拉伯人就开始通过赋诗写词来抒发感情。到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期,阿拉伯诗歌文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后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不朽的诗歌作品。倭马亚时期是阿拉伯人从沙漠的游牧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的时期。所以,这时期的诗歌明显带有传统和创新碰撞与融合的印记。另外,以三大诗圣哲利尔、法拉兹达格和艾赫塔勒[29]为代表的杰出成就也使倭马亚时期的生态文学诗创作达到了顶峰。较之贾希利亚时期和伊斯兰教初期的诗歌,倭马亚时期的诗歌题材有了很大的发展,了主题为颂扬、自炫和讽刺的政治诗外,还有自然生态或田园诗。这一时期的田园诗摆脱了旧诗体的束缚,着重抒发内心的感受,具有一定的浪漫风格。例如盖斯·本·穆劳瓦哈(Qays ibn al-Moullawwah) [30]为情人莱拉所作的爱情诗《愿我俩像一对羚羊》: “但愿我俩像一对羚羊,游憩在荒无人迹的草场。 但愿我俩像一对飞鸽,比翼双飞同栖一巢。 但愿我俩像一对鲸鱼,入夜时同在海中嬉浪。”[31] 阿拔斯王朝被后人誉为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之黄金时期”。在此期间,阿拉伯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还留下了大批佳作。阿拔斯王朝历经5个多世纪,也让阿拉伯文学趋向繁荣。而“从生活模式方面看,阿拔斯朝的建立意味着传统的阿拉伯穆斯林完成了从游牧生活模式向城市生活模式的转变,这无疑又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该时期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较之传统的诗歌艺术有许多创新,传统诗歌多侧重于格式化的咏叹、呻吟,阿拔斯时期的诗歌则更注重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自白以及对自然和人生世事的感叹等。在新型诗歌题材中,风景诗和田园诗最清新自然,这两种诗歌完全荡除了传统文学中的粗犷沙漠气息,诗句优美秀丽,在文学风格上为阿拉伯诗歌创作开创了先例。”[32]例如赛纳伯利[33]关于春天的诗作: 人间唯有春色丽,百花争艳醉人情, 天似珍珠地如翠,万物披绿水作镜, 雨云飞空银丝洒,大地含笑百鸟鸣。 安达卢西亚自然景色的美丽,生活富庶,这些条件对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该时期的著名诗人主要有伊本·阿卜杜·拉比[34]、伊本·哈尼[35]、伊本·宰伊敦[36]、伊本·阿马尔[37]、伊本·哈法贾[38]、伊本·赛海勒[39]、利赛努丁·本·赫忒布[40]等。阿拉伯文学家们一致认为,安达卢西亚时期的代表诗人是伊本·宰伊教,他的诗作者在进行爱情诗创作的同时,还喜欢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其中。自然的美和爱情的甜蜜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整合,如: 清漱的天翠绿的地,宰海拉美景使我想起你。 微风习习吹拂我心,象是在对我作安慰。 令我想起往事件件,又记起那偷偷相见。 这类诗句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诚然,在阿拉伯东方的爱情诗当中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3.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文学 笔者根据埃及智库以及阿拉伯网站上相关的单一作品研究内容的海量文章对阿拉伯当代文学中所涉及生态文学内容的作家作品加以翻译得出如下的信息: 第一阶段: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初期 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初期,依然还是以诗歌创作为主。该时期是阿拉伯文学的复兴时期,阿拉伯自然书写得到空前的发展,在生态文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的成果,相关的描绘歌颂自然风景的诗歌作品和诗人脱离而出,分布普遍阿拉伯世界各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埃及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1839-1904)[41]、艾哈迈德·邵基(1868-1932)[42]、哈菲兹·易卜拉欣(1871-1932)、ه[43]易卜拉欣·纳基( 1892-1953)[44]在这些众多诗人中,艾哈迈德·邵基被公认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的顶峰,他的生态文学诗歌最为突出,在描述埃及生态环境写出了不少诗篇,其中歌颂尼罗河的诗歌是著名的: 我们需要他滋润,就象需要甜蜜的希望 他的两岸一片葱笼,美妙如同乐园仙乡。 他象少女般清新,象传奇的勇士般雄强 在他明镜似的水波上摇曳着万道金光! 他象大海般浩瀚,他用春水的泛滥慷慨地哺育人类 哺育人类的田园,他就是饱满的麦粒, 他就是温暖的棉花,他是我们欢乐和希望的永远不竭的源泉! 还有一首歌颂美丽的对自然,开头说: 步行者啊,这就是大自然, 咱停下来吧,我好向你展示上帝创造的奇迹。 你周围的大地和天空,因这些奇迹和古迹而震动。 第二阶段:阿拉伯现当代文学中期 阿拉伯现当代文学中期陆续出现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大多作品包含明显的生态因素,例如:埃及诗人阿马勒·冬古勒(1940-1983)[45]、法鲁克·朱威戴(1945-)[46]等,伊拉克有女诗人娜奇克·梅拉伊卡(1923-2007)[47]、巴德·沙克尔·赛亚卜(1926-1964)[48]、阿卜杜勒·瓦哈布·白雅帖(1926-1999)[49],黎巴嫩诗人哈利利·穆特朗(1872-1949)[50]等,叙利亚诗人尼扎尔·格巴尼(1923-1998)[51]、阿多尼斯(1930-)[52]等,巴勒斯坦诗人法德瓦·图甘(1917-2003)[53]、达尔维什(1941-2008)[54]等,也门诗人麦卡里赫(1939-)[55],科威特女诗人苏阿德·萨巴赫(1942-)[56],巴林诗人卡西姆·哈达德(1948-)[57],摩洛哥诗人巴尼斯(1948-)[58]等。 在生态文学的方面,伊拉克女诗人娜齐克·梅拉伊卡是首位使用自由体诗创作歌颂自然的阿拉伯女诗人,主要相关生态诗篇有:《碎片与灰烬》(1949)、《波谷深处》(1957)、《月亮树》(1968)、《大海变了颜色》(1977)等。其他作品包括《阿拉伯社会的分裂》(1974),其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最有代表性的: 用艺术的激情和被崇拜的自然神奇来说服你们的生活 梦见鸟儿在树枝下飞翔,叽叽喳喳,爱大地山坡上的积雪和山坡上的玫瑰 聆听野鸽在黑夜中歌唱的声音,坐在山谷的柳荫下,聆听流水的潺潺声。 从雨滴的旋律中汲取最甜蜜的灵感和建议。 当牧羊人经过带着美丽羊群的小屋时,和他们一起歌唱。 他们喜爱棕榈树、小麦和鲜花,并对美丽的田野着迷。 柳树的树枝比宫殿和阳台更美丽。 另一首比较著名的是巴德尔沙克尔塞亚布的《雨颂》,其被认为是新诗运动的起点在表达上已趋成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深远了影响: “傍晚时分你的眼睛好似绿色的椰林,或像避开了月光的幽幽凉亭 你微笑时仿佛葡萄藤吐绿,或似那小桨轻荡月光粼粼在水中 那眼睛好比灿烂的星辰,被悲伤的暮霭遮盖 你像大海朝夜空伸出双手,那里有冬天的温暖有秋日的寒风 有生与死有黑暗与光明,我仰天痛哭,像孩子在深夜的月光下惊醒 让极度的宣泄直抵天穹,让彩虹吞下乌云,然后一滴一滴化成雨 孩子们在葡萄架下嬉笑,雀儿在树枝上高鸣 雨、雨、雨”[59] 这首诗成功地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诗人用象征手法描画了伊拉克的河水和枣椰林等大自然现象之美。 第三阶段:阿拉伯现当代文学后期 阿拉伯当代后期作家作品的生态文学基本上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特作家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1933-2004)[60],他的代表作是在1984年至1989年间撰写的《盐城》五部曲(《荒野》《壕沟》《昼夜之分》《苗圃》和《黑暗的旷野》)这部史诗般的文学杰作揭示了阿拉伯半岛历从二十世纪初的石油繁荣到全球化兴起后的巨变。其中《盐城》讲述了阿拉伯半岛发现石油之前生活环境简陋,贝都因社会民风淳朴,而在发现石油之后,外国人进行投资建设,让国家一夜暴富,并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迅速而可怕的非自然转变。另几部比较突出的是沙特作家阿卜杜胡·哈勒(1962-)[61]的《食草都市》、《死亡从这里路过》,还有他的获得2010年阿拉伯小说国际奖的《喷射火星》,该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沙特阿拉伯王国近三十年的转变,小说批判沙特的贵族们穷奢极欲,为修建豪华宫殿不惜破坏生态。评奖委员会认为这部小说“既讽刺又悲惨,描绘了通过权力和财富的绝对快感破坏环境、毁灭灵魂的可怖画面”。小说让我们了解到,看似富足的沙特社会,不仅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还面临着生态危机的挑战。此外,图尔基·哈马德[62]《天堂之风》、穆罕默德·哈桑·阿勒旺的[63]《海狸》《小死亡》等小说也都以生态文学的技巧揭示阿拉伯半岛的自然危机。其中入围2013年阿拉伯小说国际奖名单的《海狸》,讲述一名沙特青年因家族分裂,离开故乡利雅得到美国波特兰居住,钓鱼时偶遇一只海狸,从此与之为伴,具有强烈的生态文学特征。 此类作品还有科威特作家沙特·阿尔萨努西[64]讲述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萨莉哈的母驼》,沙特作家优素福·穆海米德[65]的小说《海豚出游》中也再次使用了这种人与动物的关系。还有带有强烈的生态批评的利比亚作家易卜拉欣·库尼[66] 值得一提的是,以非生态文学为代表的著名作家如埃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纳吉布·马哈福兹[67]的不少作品中包含了明显的生态文学段落,例如《平民史》中:“雨水落到地上,而没消失在空中。流星闪烁一下,然后消失;树木扎根土地,而不立足于空气;鸟儿凌空飞,栖息在枝头。有一种力量使所有的人都按一个节拍起舞,谁也不知道是痛苦还是欢乐。云彩在天空相撞而雷鸣电闪。”《尊敬的阁下》中“她盘坐在 草地上,整个身心都价注于怕水 、绿树和 飘着云彩的天空中 。他欣喜、迷恋地盯着 她 ,听即讲述大自然的魅力,然后附和赞同 。紫望天边 ,看到了以前从未感受到的 迷人 景象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中“花园里的往户是会唱歌的鸟类。水、天和陶醉的心灵同在,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我有时像在寻找什么--找的是什么呢?笛子也许能回答我的问题,可是全今找不到答案。如果这些鸟儿能通人语,我们便息息相通。闪烁的屈屈也在低语,我只能从大自然的独特声音心寻求慰藉”等描述。 阿拉伯文学之父塔哈·侯赛因[68]的作品也同样包含了不少生态文学特征,例如《夏天空谈》中的:“埃及的自然本身纯净清澈。它的天空总是晴朗的,云不会变厚,也不会堆积。它的土地平坦而平缓,没有高耸的山脉,也没有洞穴或山谷隐藏它,那里没有茂密的、交织的森林。它的整个事情是显而易见的,她所有的谈话都是普通的,她不断升起的太阳不相信一个保守的秘密。”等。 此外,在女性作家方面,女作家拉佳·阿利姆(1956-)[69]获得2011年阿拉伯小说国际奖的《鸽子项圈》也涉及类似主题,揭露了社会令人瞠目的破败景象,体现了对祖国未来的担忧。沙特女作家乌迈麦·赫米斯(1966-)[70]的小说《白鹭游历玛瑙城》(2017)获得2018年由埃及开罗美国大学颁发的第23届纳吉布马哈福兹文学奖,同时入围了第十二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名单。书名中的“白鹭”指的是一种白色的水鸟。另外乌迈麦·赫米斯的《海女》、卡特尔女作家达拉勒·哈里发的《今世,日夜的庆祝》可以称为杰出的生态文学作品。 阿拉伯当代生态文学小说方面还有阿卜杜拉·阿勒纳赛尔[71]《一棵树》,小说体现了人类进步与自然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了在文明与城市进步之间实现平衡以及保护树木所代表的自然的环境困境,批判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侵蚀,通过村里长者和渴望现代化的新青年之间的冲突来描述,有效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自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组成的共同体。 20世纪末还出版了三部埃及科幻小说,讲述的都是一个失败的乌托邦的故事。第一部是尼哈德·沙里夫[72]的《第二世界居民》(1977年),讲述一群年轻科学家为了逃避陆地上的艰难生活,在海底建造了一座乌托邦城市的故事。第二部小说是侯赛因·卡德里[73]的《逃向太空》(1981),讲述了三个地球居民乘坐宇宙飞船坠毁在一个理想星球上的故事。第三部小说是萨布里·穆萨[74]的《菠菜田的主人》(1984年),故事发生在23世纪的地球上。而在新一代作家当中,许多作家以科幻的形式来提醒读者去关注生态危机,例如埃及作家艾哈迈德·纳吉[75]小说《利用生活》,伊拉克作家迪亚·朱白利[76]《巴比伦花园》。这些作品大多提出了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包括水和空气污染、垃圾处理、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注重提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的问题,呼吁打造智能化、未来化城市,利用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
四、张炜的生态文学 1.张炜生平简述: 笔者根据中国作协网站的介绍等多种智库的相关文献以及作家多部作品封面的介绍进行了如下相对全面的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7日出生于山东龙口(今黄县)渤海莱州湾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8月,进入林子附近的黄县灯影史家学校读小学。1970年,8月,进入林子附近的黄县中学读初中,在学校刊物《山花》发表散文。1972年,初中毕业。因无法升入高中,留校办工厂做工。1973年,进入黄县高中就读,尝试写作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1974年,在龙口完成短篇小说《槐花饼》初稿,到龙口的桑岛短期居住,探究岛上渔民生活。1975年,在龙口写短篇小说《木头车》。1976年,黄县乡城高中毕业,毕业后回原籍栖霞农村参加劳动。1978年考入山东烟台师专中文系。1980年毕业后进入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同年开始文学创作,之后调至山东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参与创办的烟台师专文学社刊物《贝壳》,并在创刊号发表短篇小说《春生妈妈》。1983年10月,首部短篇小说集《芦青河告诉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所收作品为1980年至1982年创作的十九篇短篇小说。1986年11月,长篇小说《古船》在《当代》发表。1992年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发表。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炜是一个创造力旺盛且成绩卓著的作家。从他20世纪70年代初涉文坛,至今已有50余年的时间。在50余年的时间里,张炜一直在他“纯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内心一直对“精神家园”充满着执着与探求。到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从1973在发表第一篇小说《木头车》,到2016年发表的《独药师》一共发表了1300多万字的作品,除创作了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之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和随笔,奠定了自己在当今文坛的地位。在获奖方面,张炜“先以《声音》(1982年)、《一潭清水》(1983年)连获两届全国大奖;继以‘秋天三部曲’——《护秋之夜》(1983年)、《秋天的思索》(1983年)、《秋天的愤怒》(1984年)进一步引起文坛的注意;后以《古船》给80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次切切实实的震撼。”[77]张炜的长中篇小说主要有《古船》(1986年)《我,田园》(1990年)、《九月寓言》(1992年)、《柏慧》(1994年)、《家族》(1995年)《刺猾歌》等中篇小说集,《秋天的愤怒》等短篇小说集,《芦青河告诉我》中短篇小说集《稼洲思絮录》散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我跋涉的莽野》等诗集。在这些作品中《古船》是他的的第一个高峰作品,之后,90年代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长篇小说,《九月寓言》是他的第二个高峰作品,又一次以引起文学界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张炜又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外省书》(2000年)、《能不忆蜀葵》(2001年)、《你在高原·西郊》(2003年)、《丑行或浪漫》(2003年)等几部长篇新作。2011年,张炜凭借耗时二十多年所创作的四百五十万余字《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自开始创作以来曾一度引起争议,但是张炜部分作品中所蕴藏的生态思想却是诸多评论家和研究者所一致认可的。在新时期文学中,张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文坛,作家们纷纷下海或是走向媚俗的时候,张炜却始终如一的坚持着他的纯文学创作,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他的散文集《融入野地》《我选择我向往》《我跋涉的莽野》中的大量作品中对于人与自然、生命与艺术的思考是多年来生态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2007年,张炜花费年心血创作的长篇小说《刺稠歌》一问世,就有论者指出《刺渭歌》具有浓厚的生态文学思想。“张炜不仅以自己的煌煌作品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实力,还在‘二张’(张炜、张承志)与‘二王’(王蒙、王朔)的争论中作为‘二张’之一,以其坚定的人文操守获得了广泛的声誉。无可置疑,张炜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78] 张炜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者中对于自然的哲学意义思考较多较深的一位。他的作品始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他的早期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笔触展现了胶东半岛乡村的田园生活。“1992年,张炜出版长篇小说《九月寓言》,这部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陈思和先生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殿军之作’。尤其是作为代后记的《融入野地》(1996),可以说是最能传达张炜个人心情和写作追求的文字。以后陆续出版的《柏慧》(1994)、《我的田园》(1991)、《怀念与追记》(1996)、《外省书》(2000)、《能不忆蜀葵》(2001)、《你在高原·西郊》(2011)等小说对这一追求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体现了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79] 张炜将自己的写作大致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他记忆的那片天地他的野地和故地的直接描绘和怀念。第二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可看出,张炜作为一名责任感极强的作家,他的创作从初期开始就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不仅将自然生态融入作品当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关心,还通过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和反思。 显然,张炜在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虽然有所不同,但他的小说创作却有一直坚持“自然书写”的主题。张炜对“自然”的思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张伟创作的初期,张炜小说创作以 “田园牧歌”为主题,赞美和歌颂自然的阶段,此时小说中纯熟自然的语言,含蓄隽永的行情,基本上呈现着诗情画意的美。 第二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张炜由对“自然”的赞美的视角开始从前一时期对田园景色和人性的真、善、美的歌颂转向为对现实的透视、对人性的批判与反思。 第三阶段:1990年代后期,张炜作的创作开始探索一种人类自救自赎的途径,他将目光投向大地,“融入”,是张炜在欣赏大自然时所秉持的独特的审美观,融入野地,回归自然。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张炜发表了长篇巨作《你在高原》,这部可谓是张炜文学创作的总结,也是张炜“自然书写”的成熟。因此张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生态写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2.张炜小说创作中生态文学的形成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导致中国自然生态的急剧恶化,这也就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关注,而张炜就是其中一员。童年的记忆、中国儒道等传统文化以及青年时期中外文学家的影响,都是张炜小说创作中生态文学的形成主要原因。 2.1童年的记忆 童年这一过程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作家来说,人的艺术去向可以在童年确定下来,童年生活环境和经历、童年时期形成的性格,都会对作家的后半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童年的记忆往往或隐或现的出现在作家的作品中,在其创作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作家创作的起因与题材的采取,往往与童年的经历很大的关联。而在张炜的创作中,以“自然生态”作为主题,与他的特殊的童年经历是息息相关。张炜在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度过了童年,那辽阔的海滩平原、美丽的河流、生机勃勃的树木等都成为了他记忆中最美的风景,或明或暗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张炜在一篇名为《童年三忆》的散文中回忆他的学生时期:‘我们上学,要穿行在树林里;放学回家,家在果园里;到外边玩,出门就是树林子;到河边钓鱼,到海上游泳,也要踏过大片浓绿的森林……’”[80]。张炜也曾说过:“我的作品都是写的声清河两岸,芦清河就在胶东。我出生在那里,那是海滨。有树林、有果园,有莽莽苍苍的大海滩。我的作品的背景往往都在那里。童年真正塑造了一个人的灵魂,染上了永不褪脱的颜色。”[81] 2.2道家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为全人类贡献了大量的生态思想,生生为易、厚德载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少私寡欲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观念,儒家的“仁民爱物,仁爱万物”、“乐山乐水”等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莫不有”、“自然无为”等思想,以及佛家“依正不二”、“不杀生”等思想,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体现。张炜独特的创作就是建立在吸收众多古代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张炜出生在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山东省,儒家文化对他来说是耳濡目染,张炜的“人与自身生命和谐”的精神生态就是受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价值观来源于老子道家文化,老子的“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一直被后世传承。“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天、地、日、月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藏私,春夏秋冬四季也不会为了自身而随意改变气候,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去为万物生长提供着可能性。”[82]庄子曾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们的命运寄希望于收成的丰欠,也就是靠自然的恩赐,人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又想要亲近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天地人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2.3作家的自觉意识 张炜非常迷恋自然生态,他的作品对人生存状态充满着思考,崇尚自然,美丽的自然生态不仅是他歌颂的对象,更成为他创作思想的来源和创作艺术的灵感,甚至可以说是精神的依托。他曾说:“我深深地迷恋着这片原野,迷恋着原野上的一切。我觉得自己真的离不开它,即使偶有脱离,也是深深地思念和盼望。我发现大自然教导了我热爱艺术,而艺术与大自然又如此密不可分。”[83]这段文字表现了张炜对生态危机的反省与批判,显示了他对精神生态家园的守望,体现了他对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审美反思。他在《野地与行吟》中这样写道,“无论如何,你应该是大自然的歌者,它孕育了你,使你会歌唱会描叙,你等于是它的一个‘器官’,是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秘的一支竹笛、一把有生命的琴。”[84]在张炜看来,文学家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生态赋予的,人只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与自然的其他组成部分都是同等的地位。所以,面对病危的自然生态,张炜投身于文学创作,通过文学传达大自然生态的声音,以引起人类的反思,从而达到疗治自然生态的目的,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共命运。 显而易见,自然生态和野地都是张炜一生追求的诗意栖居地。而与自然相对照,“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市声如潮,淹没了一切,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看一眼丛林、青纱帐。”[85]这种源于作家内心对人与自然生态密不可分关系,为生他的生态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张炜小说创作中生态文学的意象 3.1芦苇河意象 “芦青河”的意象出现在张炜众多的小说中,在他的小说创作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张炜对“芦青河”有一种不可取代的情感,不过这种河流实际上不存在的,当有人问起张炜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条河时他说“它不叫芦青河,有一条河流发源于胶东南部的山区流经西北部的小平原,注入渤海湾……上游的那一段叫泳汉河中下游这一段连个名字也没有,可是我要写到它,必得给它取个名字”。[86]而且,张炜笔下的河流都称作芦青河,还将他的两部小说集以芦青河来命名,1983年张炜出版的《芦青河告诉我》,后期还有《再写芦青河》。 “芦青河”的意象是作者表达对家园、民族命运关注的重要载体。 在《两个姑娘和一个笑话》(1983)小说的结尾处有这样的描述:“芦青河滔滔,不止地流去了,浪涛声在夜间显得很大像是在回答什么,又像是呼唤什么。它是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的,当然还要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87] “芦青河”意象在这里显示出了它丰富的内涵,在这里回答的也许是小说人物烦恼的问题,呼唤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 小说《拉拉谷》(1983)中,主人公反抗父亲的父权,反对包办婚姻,喜欢上别人了。《拉拉谷》开头这样写“芦青河一路静静地流淌……很久以前它的脾气会这样暴躁,巨浪卷起了泥沙呼啸奔腾,一夜之间就推平了近海的泥岭土诸冲刷出一线平坦的谷地后来的人就叫它‘拉拉谷’”。[88] 几十年前,拉拉谷是男女约会的地方,书中还这样写“‘拉拉谷,伤风败俗的谷”。如今的拉拉谷却是金男女约会的好地方。因此,芦青河在不同的时间,在同样的地方却上演了不同作用。 在《你好本林同志》(1985)中,卢达出生在芦青河河边,“在特殊时期因为他的过错对本林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芦青河最初孕育出来的那个生命就开始蜕变了’。现在他想尽办法帮助本林,是为了偿还过去欠下的债‘他是在一个春天里痛苦的、缓慢地苏醒的……他又成了芦青河的儿子。’”[89] 张炜在几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己心爱的芦青河的未来的担忧,例如:《头发蓬乱的秘书》中写道:“芦青河是他童年记忆中最大的一条河了碧绿的水流可以淘洗一切,河两岸是丛林野花。如今他成了一条污浊不堪的河,颜色差不多像酱油,散发出刺鼻的硫磺味儿”[90]。同样,在《古船》中的文章开篇就写到:“芦青河道如今又浅又窄,而过去却是波澜壮阔的。那阶梯型的老河道就记叙了一条大河步步消退的历史。”[91] “芦青河”在张炜笔下已经不只是一条河流,而是一种意象,表达他心中难舍的依恋之情,正如张炜在《再写芦青河》中所说:“大大小小的河流很多……可我还是舍不得离开我的河,因为我是吃着他滋润的果实长大的,血管里流着它的原素,我只能去亲昵它”。[92] 3.2动物意象 张炜热爱大自然,非常爱惜动物,对动物怀有一种深厚的情感,他曾说:“我差不多喜欢所有的动物,那些小动物可以引发我的柔情,使我感到另一种安慰。”[93]他的许多小说喜欢以狗、兔、狼、刺猬、马、草獾、鱼等作为为描写对象,他的许多小说也是以动物命名,例如《刺猬歌》(2007)、《养兔记》(2012)、《蜂巢》(2005)、《童年的马》(2016)、《怀念黑潭中的黑鱼》(2001)、《黑鲨洋》(2006)等。 在张炜的作品中,动物意象非常普遍,主要包括狗、刺猬、狐狸、鼹鼠等,张炜通过动物意象,表达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生存关联,强调人与万物和谐共处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纵观张炜小说,不难发现“狗”是张炜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动物意象之一,在他的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现频率特别高的动物是狗,比如“《蘑菇七种》(2010)中的‘宝物’、《护秋之夜》(2018)中的‘哈’、《葡萄园》(2014)中的‘老当子’、《秋天的思索》(2018)中的‘大青’、《我的田园》(2010)中的‘斑虎’、《九月寓言》(2001)中的‘黄狗’、《外省书》(2005)中的‘老憨’等等”[94],可见,张炜为了更进一步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态的尊重,给人取动物别名成了张炜赋予人以动物属性的一个艺术处理方法。例如,在《外省书》中主人公史珂的外号是“真鲷”、师麟是“鲈鱼”、师辉是“考拉”、师香是“狒狒”、肖紫薇是“小刺猬”、史东宾是“扬子鳄”、他的司机是“电鳗”、浅山市市长是“石鸡”等。 在张炜笔下,狗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同时又是很不幸的,难以逃脱被人类宰杀的命运。张炜经常以狗的名义来揭露人类的恶劣行为,用狗的忠诚来对现代化造成的道德滑坡。在《梦中苦辩》中,主人公在梦里与打狗队的人争论,坚持狗是“我”个人财产,受宪法保护,坚持狗也是生命:“不能容忍其他生命,动不动就要屠杀,那才是丧心病狂。我刚才强调它是自己的东西,强调它不能被随意掠夺和伤害,只不过是最最起码的道理——事情其实比这个还要复杂得多、严重得多!因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生命!”[95] 《九月寓言》(1992)中,鼹鼠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意象,以其独有的生命特征与小村构成了连接:“什么东西跑到她的脚背上,拍打她的脚趾。鼹鼠们前来探望了。她禁不住伸手去抚摸它们的脊背,一种丝绒样的润滑,它们是一座村庄的小精灵、真正的土著。”“一群鼹鼠由其中一只率领,在这个夜里游遍了整个废墟……鼹鼠叹息着,议论着,绕过这个人的脚跟,往另一个方向游去了。”[96]鼹鼠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正常人的能力,作者将这一意象贯穿小说全部,是将其作为情感的寄托者,这也是张炜受到“万物有灵论”影响的结果。 在《刺猬歌》(2007年)中,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各种动物的存在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 描写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这片临海的山地莽野上,人们自古以来从不嫌弃畜生,相反却与之相依为命,甚至与之结亲,海边村子里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谁说不出一两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谁不能指名道姓说出几个畜生转生的、领养的、活脱脱降下的人名啊。有人是狼的儿子,有人是野猪的亲家,还有人是半夜爬上岸的海猪生下的头胎娃娃。”[97] 3.3植物意象 植物作为意象出现在张炜小说中,是作者对自然细致观察的结果,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往往忽视了植物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植物进行毁坏。作为大自然的歌者,张炜在对待植物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生命感悟,肯定了植物作为人类生命依存的重要性。在张炜的文学世界里,植物意象独具特色。张炜出生在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自然环境优美,在中国文学的承和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构成了张炜小说中植物意象的生成因素。 在张炜笔下众多的植物意象中,感情最深厚的是“葡萄园”,葡萄园不仅仅是一个意象,同时也是家园的代名词。在《柏慧》(1994年)中写道:“在一片葡萄园,我把行囊卸了下来。”“这片葡萄园啊,它是我的什么?它如此地让我心甘情愿地操劳,让我绞尽脑汁。不用说,几年来我都在当它的忠实仆人,照料它,安慰它,有时像哄一个孩子。”[98]在《我的田园》(2010年)中说:“那时这里不过是东部平原上的一处残破院子,葡萄架东倒西歪,稀稀落落的几棵树也即将埋入荒野流沙。可是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记住了,并且再也没忘记……静下来想一想,好像几十年的游走都在不自觉地环绕着它,走向它。这里仿佛就深埋了一块生命的磁石。”[99] 在《九月寓言》(1992年)中,“地瓜”是最重要的植物意象。地瓜作为小村人的吃食,在作者笔下成为了全村人生命热情和智慧的象征,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热力延续着小村人的生存和发展。张伟曾说“地瓜是小村的主食。它与人的关系也不一般,在所有庄稼中,它与人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因为在贫寒清苦的岁月中,它给予村里人最后一个安慰和保证。我被这种又普通又奇特的关系给感动了。”[100] 在《能不忆蜀葵》(2001年)中,张炜将“蜀葵”这一意象贯穿于创作始终,并描写得绘声绘色,蜀葵除了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作家创作精神的象征:“淳于新搬出的这些画都画了蜀葵,大小五六幅—明亮逼人的光马上投射过来,夏天的光,夏天的热量,中国乡间的烂漫和美丽。蜀葵,懂得羞愧的花,这一刻热情逼人。”[101] 张炜通过蜀葵这一意象的书写,寄寓了他对待生命和家园的情感态度,用这样的描写来拉近与小说人物的距离。 除了“葡萄园”、“地瓜”、“蜀葵”之外,张炜得笔下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植物,同样满怀爱意的去刻画,如《老椿树》中的老椿树、《蘑菇七种》中的蘑菇等。在《我的老椿树》中,孤独的老人与老椿树相依为命,老人一直照顾着这颗老椿树,而老树怀着感恩之心化为老翁与老人聊天。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与老椿树建立起来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五、塔伊布·萨利赫的生态文学
塔伊布·萨利赫全名塔伊布·穆哈默德·萨利赫·艾哈麦德 الطيب محمد صالح أحمد(Al-Tayeb Muhammad Salih Ahmed),生于 1929年7月12日,卒于2009年2月18日,是当代非洲和阿拉伯文学舞台上最著名的苏丹形式主义小说家,被文学评论家誉为“阿拉伯小说天才”。萨利赫出生在苏丹北部地区麦罗埃地区(مروي)的凯尔麦考林(كرمكول)村庄的一个传统农民家庭,隶属于卢凯比亚(الركابية)部落。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族中出过几位商人和伊斯兰教传教学者。萨利赫上的第一所学校是伊斯兰宗教型学校,学习了宗教教条和阿拉伯语读写。后来,在村子里上了由当时侵略苏丹的英国当局建立的一所小学。而后,到苏丹港市读完初中,毕业后进入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高中之一——瓦迪·瓦达纳学校,也是该地区唯一一名高中毕业的人。高中期间,他坚持参与丰富的文化和文学活动,学习写作,阅读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等名家名作。尽管校长提出帮助他获得奖学金去英国牛津或剑桥大学留学,但他的家人拒绝让他去国外,因此他继续留在喀土穆大学学习。虽然萨利赫对人文学科感兴趣,但他最后却选择了理科专业,认为此类学科对于国家建设更为实用;所以进入喀土穆戈登学院读大学(后改名为喀土穆大学),并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1953年,萨利赫到英国继续深造,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国际政治学,毕业后回到苏丹当几年中学教师。此后,1952年,23岁的萨利赫申请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职位,于次年冬天离开苏丹前往英国,长期担任英国广播公司阿拉伯语戏剧部主任。然而,新的生活起初并不顺利,直到他认识了一位苏丹朋友,生活状态才开始慢慢转变。他俩合作创办了一个名叫“苏丹之家”的小型社区,作为来自苏丹同胞的落脚之地。不仅如此,除了为BBC工作外,萨利赫开始在伦敦大学学习政治学专业,同时开始专注英国文化,参加了不少社会文化俱乐部,常常阅读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许多著名戏剧。从BBC辞职后,萨利赫回苏丹,任职于苏丹广播电台,他所主持的节目《伊本·希沙姆传》以及他与苏丹文艺界大家进行的访谈节目都受广泛的欢迎。1956 年,英法以发动对埃及的进攻,萨利赫作为记者前往几个国家进行报道。1960 年他去黎巴嫩行时,由于过度劳累而病倒,因此住院3个月,康复后,1965年塔伊布·萨利赫与英国人茱莉亚·麦克莱恩(Julia Malcean)结婚,并育有三女:萨拉(سارة),宰奈布(زينب),赛米拉(سميرة)。70年代中期,塔伊布·萨利赫工作于卡塔尔新闻部,80年代,工作于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年至1989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阿拉伯海湾地区代表。后来经常往返于欧洲和阿拉伯各国。近年到阿拉伯联盟科教文组织工作,之后,又回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此外,萨利赫还曾为伦敦的一家阿拉伯语杂志《迈加拉》撰写每周末专栏长达10 多年时间,此间他探究了不同的文学主题,还担任过喀土穆大学校长。在生命的最后10年,萨利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顾问。 1998年阿卜杜·凯里穆文化中心在恩图曼设立塔伊布·萨利赫小说奖,用于奖励苏丹优秀长短篇小说家。2008年,为了纪念与尊重塔伊布·萨利赫,阿卜杜·凯里穆文化中心设立塔伊布·萨利赫青少年短篇小说奖。 在经受长期的疾病折磨之后,塔伊布·萨利赫于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晚上(即伊斯兰历1430年萨法尔23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一家医院病逝,他的遗体被运回苏丹安葬,当时包括苏丹总统欧麦尔·巴希尔在内的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苏丹总理在哀悼词中说:“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将苏丹文学和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2020年苏丹宰因移动公司设立塔伊布·萨利赫创作奖,该奖项主要颁发给使用阿拉伯语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为阿拉伯文化做出贡献的作家。 塔伊布·萨利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苏丹文学家,其作品达到了苏丹文学的顶峰,他是首位把苏丹文学置于国际文学版图上的苏丹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生涯始于上世纪50年代。萨利赫并不是个多产作家,一生只创作一个短篇小说集和四部长篇小说。其创作以中篇小说为主,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瓦德·哈米德栋搁树》(دومة واد حامد)(1967),收入了他从1953年到1963年间写的七部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他的处女作《小溪上的枣椰树叶》(نخلة على الجدول)、《至艾琳的一封信》(رسالة إلى إيلين )《一捧椰枣》(حفنة تمر )、《瓦德·哈米德栋搁树》(دومة واد حامد)、、《情歌简介》( مقدمات)、《假如她来了》( إذا جاءت)、《先生们,就这样》(هكذا يا سادتي)等,这些作品于1959—1966 年间陆续发表在喀土穆、贝鲁特和伦敦等各种著名的文学刊物上,最终于1967年结集出版;中长篇小说主要有;《班德尔·沙赫》(بندر شاه)(小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家庭之光》(ضو البيت)发表于1971年,第二部《马尔尤德》(مريود)发表于1977年。其他长篇小说还有《宰因的婚礼》(عرس الزين)(1964)、《迁徙北方的季节》(موسم 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شمال)(1966)中文也译为《风流赛义德》。萨利赫很多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广泛欢迎。 1966年,发表中篇小说《迁徙北方的季节》,该小说以传统对话的叙述方式描述东西方文明碰撞,一经发表就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重视,并在全球文坛引起反响。2001年,被大马士革的阿拉伯语学会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阿拉伯小说”,同时也被列入“20世纪100部最佳阿拉伯语小说排行榜”,在所有阿拉伯国家作家中排名24。 1969年,发表短篇小说《宰因的婚礼》,该小说被改编成话剧,获得影视界评论家的好评。1976年,《宰因的婚礼》拍成电影,并在法国著名的戛纳电影节获奖。同时,萨利赫开始用英语创作,并发表英文小说《家庭之光》(ضو البيت), 1978年发表《塞洛路斯人》(الرجل القبرصي),1985年发表《瓦德·哈米德棕榈树》(دومة واد حامد),这篇短篇小说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作者因此获得很多奖项。 在萨利赫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便是长篇小说《迁徙北方的季节》小说自1966年发表以来就受到各国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轰动了阿拉伯文学评论界,并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也被认为是后殖民叙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9 年萨利赫的后殖民主义小说《移居北方的时节》1966 的英文版《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出版后,他就成为了非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目前小说已被译成英、日本、德、法、俄、西、意等30多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国,并入选挪威书会评选的“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2005年他曾经获得了阿拉伯小说“创意开罗奖”,因此可以说,苏丹文学与外部世界的第一次接触,始于塔伊布·萨利赫的作品。在中国著作中,这部作品共有三种译本:“李占经于1983年翻译的《移居北方的时期》、张甲民和陈中耀于1984年翻译的《风流赛义德》,以及2017年张甲民翻译的《移居北方的时节》。在学术论文和各类期刊中,该小说书名被翻译不同名称,如《北迁季节》、《北迁的季节》、《移居北方的季节》、《向北迁徙的季节》、《风流萨义德》,《向北迁徙的时节》等,《北迁季节》在各类文献中出现次数最多,且翻译简洁明了。”[102]
2.塔伊布·萨利赫小说创作中生态文学的形成原因 2.1童年的记忆 塔伊布·萨利赫在乡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并且在那里读了小学,这段童年时光对萨利赫的创作旅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一直把自己童年时代在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暴露在作家文学创作中,因而其作品农村的自然生态气息。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苏丹乡村社会状况,从而也受到了苏丹和阿拉伯读者的欢迎,也得到其他许多国家读者的重视。他的作品通过生动自然生态描述、深刻的人物形象、迷人的故事情节,结合自身在东方和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深刻地解释出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新旧事物的矛盾、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等问题。其作品构结构新颖、构思巧妙、内涵深刻,“从话语表达的内容所用语言数量的多少、语言的趣味强弱和雅俗程度以及语言的地域性等角度分析,塔伊布·萨利赫小说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可归纳为:繁丰细腻、浅俗幽默、富有地域特色。”[103]他的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常常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技巧,让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同时保留了而作品的深刻性,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 萨利赫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始终赞美朴实的乡村生活,这也让他能够清醒地准确地认识到故乡的落后以及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的问题。“他意识到世界的潮流就像尼罗河北流注入大海一样不可抗拒,因而理智地看待现代化,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他也承认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之间存在着历史深渊,但他知道无休止的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因而更倾向于对话与沟通。他以包容的胸怀、温和的目光注视着苏丹,关注着苏丹人民的命运。”[104] 2.2旅居国外的生活 从塔伊布·萨利赫一生丰富的经历和经验中可以看出;长期旅居国外的生活使他深刻意识到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巨大差异,因而他的小说会很自然地显示出城市与农村的鲜明对比、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主要矛盾、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等问题,其作品往往主题鲜明,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与其他同辈的阿拉伯文学家相比都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虽然他常年旅居伦敦、巴黎、荷兰等欧洲大城市,但他十分重视阿拉伯文化传统,他一直称“传统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因此,读者可以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他对苏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近景描写,以及他对阿拉伯传统文化和自己的身份的尊重。与此同时,塔伊布·萨利赫的作品也一直关注人性,其小说为我们显示出他对个人、良知、自然生态、社会、等观点和看法。 长期在西方和阿拉伯国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萨利赫的小说主题和写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广泛阅读西方文学,并借鉴西方文学家的写作手法。在伦敦定居期间,他还为阿拉伯语周刊杂志“迈加拉”撰写文稿,探讨各种写作问题。“尽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国外度过,但其很多小说都是以描写苏丹北部乡村生活和社会现状为主。因作者丰富的国内外生活与工作经历,他的文学作品还涉及政治、殖民、阿拉伯社会、东西方文明冲突等主题,其中部分短篇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与纪伯伦、塔哈·侯赛因、纳吉布·马哈福兹等人有相似之处。”[105] 2.3作家的自觉意识 萨利赫的小说多以生态环境、身份、性别、爱和殖民主义中心。从北方省马尔维县到恩图曼市、喀土穆、伦敦,巴黎丰富而多变的生活是萨利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源泉,也是提高自己关于本民族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也包括家乡的自然生态危机。因此,童年对农村家乡的回忆和体验,往往是萨利赫最常见的小说的创作素材。评论家们习惯把萨利赫的三大长篇小说(《瓦德哈米德棕榈树》(1960)、《宰因的婚礼》(1962) 和《迁往北方的季节》(1966))称为萨利赫文学大厦的三大支柱。而这三部长篇小说正是从文化视角剖析了苏丹传统与进步之间的对抗与契合,充满着诗意的生态文学特征,富于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从而形成了萨利赫独特的艺术世界。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关于塔伊布·萨利赫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但大都集中在对他的作品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的探究,而对他的作品的生态文学封面进行专的研究并不多见。
3.1尼罗河意象 塔伊布·萨利赫小说中最突出的地方是尼罗河,它构成了他大部分作品的“深层结构”,并在许多其中为其添加了“表层结构”或综合结构,很多人物的成长和情节的形成都与尼罗河相关已形成。 如果我们说尼罗河代表了塔伊布·萨利赫创作的主要场所,那么我们必须补充一点,它并没有作为绘画侧面闪耀的出现在小说中,也没有作为镜子里反映着英雄的感情和情节的进程出现在作品中。而尼罗河在作品中作为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出现。 自1953年塔伊布·萨利赫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溪上的枣椰树叶》以来,我们看到尼罗河在故事的开头和其演变的主要阶段中出现。萨利赫再描述谢赫·马哈朱布的棕榈树说:“大棕榈树像妈妈一样站在中间,纤细而傲慢,摇曳着它的辫子。从北方吹来的冷风带着尼罗河的水滴。”[106]而人物从丰裕转为困苦的关键时刻,也与尼罗河有关:“庄稼死了,植物枯萎了,干旱蔓延,淹没了繁荣。尼罗河过去在它的河岸丰饶而富饶,滋润着土地,孕育出它内部的美好,而现在都是按照计算和数量溢出。”[107] 而从小说《泽因的婚礼》1964 年、《北方迁徙季节》1966 年和《班达尔沙哈》的两部《家之光》1972 年和《马尔尤德》1973年开始,尼罗河将在塔伊布·萨利赫作品中扮演出永恒不朽的形象。例如《北方迁徙季节》主人公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光时有这样的描述:“每年我都有两个月在家乡度过。这是一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由南向北的尼罗河在这里差不多突然弯了一个直角,东流而去。这里的河道又宽又深,河中还有几个郁郁葱葱的小岛,一群群白色的水鸟在小岛上空盘旋翱翔。两岸是层层枣椰密林,一部部水车吱嘎吱嘎作响,时而还可听到抽水机澎嘭的欢叫。”[108]在另一处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有一天,我走到河边一棵阿拉伯胶树下,这是我过去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標树下,我不知度过了多少童年时光。在这里,我曾投石击水,想入非非,思绪飞到遥远的天边,在这里,我曾倾听水车的咕噜声、人们在田里的吃喝声、牛牢驴叫声,有时走运,还可以看到上行的或下行的轮船从面前驶过。现在我站在树下向四周观望,亲眼见到了家乡的变化。水车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架在河岸上的抽水泵。每台水泵都可顶替一百架水车的工作,我见到河岸在这水泵面前年复一年地向后倒退。”[109] 在《北方迁徙季节》中,在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中,不难发现情节发生在尼罗河岸边或在它的范围内,而是它发生在尼罗河作为一种活体。叙述者在描述尼罗河的一场异常毁灭性的洪水袭来是这样写:“那年尼罗河洪水暴涨。一种被人们当作神话而世代相传的、只有二、三十年才出现一次的特大洪水,把河岸到沙漠边缘那村舍之间的大片地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只有几块高地在水中成为孤岛。男人们乘船、游泳,往返于房舍与田地之间。”[110] 《宰因婚礼》中,当叙述者谈到村民的社会行为时,专门提到领导资质的一部分在于他们在尼罗河洪水期间承担责任的方式,从这里开始:“当尼罗河泛滥或洪水泛滥时,他们就是挖掘渠道、设置齿轮的人,晚上,他提着灯在附近走访,了解民众的状况,并评估洪水造成的损失。”[111] 在《班达尔沙哈(马尔尤德)》小说中,作者把尼罗河形容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值得我们去倾听和服从:“河里流淌的模糊声音萦绕在我的心头,仿佛我听到了千里之外的声音,还有远处山谷和瀑布的回声,有一段时间,我屈服于那些不知疲倦地从一岸流向另一岸的小波浪的错误,时不时地,河流就在水流的交汇的中心处处,发出它古老的嚎叫”。[112] 3.2动物意象 从塔伊布·萨利赫小说的选材来看,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取材于苏丹北方农村。塔伊布·萨利赫正是通过对农村各种动物的描写,把一个不一样的苏丹乡村带到了读者面前,也向读者介绍了苏丹农村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彰显了作品语言浓郁的地域特色。这种文化在萨利赫的创作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其作品往往折射出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宰因的婚礼》中,萨利赫对宰因外貌和穿着的描写。我们发现,无论是对宰因各个身体部位的描写,还是对宰因所穿戴的衣物的描写,作者都倾向于采用动物意象的生态文学方法:“顺着脸盘往下看则是一根长颈鹿似的脖子,一副互角形的宽肩膀和两条长臂猿似的胳膊。他手掌担大,但千个指头却纤细修长,并且长着从未修剪过的长指甲。而夹在两臂之间的则是一个内躬外驼的空身子。接着又是一付又细又长的鹭鸶腿。”[113] “宰因打扮得像只公鸡。不,简直像只孔雀。他,头缠歪歪大头巾,身穿白绸长筒袍,腰系绿色宽皮带,身披蓝绒大斗篷,手执鳄革长尾鞭,指戴蛇头宝石戒,完全换了一副人样。”[114] “宰因那对深陷眼窝里的耗子眼,一看到漂亮的姑娘,心里就会有所触动,这,也许就是爱情吧?”“他生活在村子的边缘,过着与像那些无家可担的老狗一样的生活:晚上在废墟里过夜,白天在巷道里觅食。”[115]《宰因婚礼》 “他机灵得像条鬣狗似的,用他那双狡猾的眼睛四处打量。”[116] “那姑娘跳起舞来,头颈一伸一缩,胸部一起一伏,再加上手足协调配合,看上去活像是一只姗姗而行的鹅。”“她走进舞场,神气得像只小马驹,蹦着、跳着、旋转着。”[117] “她跟孩子们在哈吉萨阿德家里读古兰经,声音像斑鸠的咕吨叫声。”[118] “夜间青蛙咯咯地叫个不停。从北方吹来的饱含水託的夜风会送来各种各样的气息,羊角蕉的花香,湿柴禾的潮气,大地久旱后引足水分的上腥,以及被激浪冲上河滩的死鱼发出的恶臭味。”[119] 上例句中出现了多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动物(长颈鹿)、(鹭鸶)、(公鸡)、(孔雀)、(鳄)、(耗子)、(狗)、(鬣狗)、(鹅)、(马驹)、(斑鸠)、(青蛙)、(鱼)。作者选择了苏丹北部地区空中飞着、地上行走着、水中游着的最为常见的动物我我们呈现极为具有生态文学特色的描写。 3.3植物意象 从塔伊布·萨利赫小说的选材来看,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取材于苏丹北方农村。椰枣树作为苏丹北部地区最常见的植物理所当然也是他的小说中最常见的植物意象,甚至还以椰枣树命名两部小说,即《小溪上的枣椰树》和《瓦德·哈米德棕榈树》。我们不难发现萨利赫创作中的不少作品几乎都包含了许多相关椰枣树的描述,而椰枣树的出现,基本上都在形容坚强、坚韧、耸立、挺拔向上等高尚品德。例如《北方迁徙季节》中,作者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家口前那棵椰枣树,描述娶椰枣树的树干、根茎、枝叶,使一棵枝繁叶茂的椰枣树呈现在读者眼前,段末作者以椰枣树自比,反映出自己回到家乡时安、快慰的也理状态:“风吹过椰枣树的声音与风吹过麦田的声音不同。我还听到了斑鸠的咕咕声,我望见了耸立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椰树,这时我才意识到生活依旧是美好的,我看着椰枣树坚实接拔的躯干,看着那深扎于地下的根脉,望着它那绿色的羽状枝叶的华盖,心里感到慰藉。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随风飘零的羽毛,而是像这棵树一样,根深叶茂,挺拔向上。”[120] 在《小溪上的枣椰树叶》中,作者对主人公眼中所看到的椰枣树形象进行了细腻形象的描写,反映了椰枣树在主人公心中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他的眼睛望向低处那片房屋,那里有一片的郁郁葱葱的椰枣树林,他的那一棵椰枣树笔直又美丽的傲然屹立其中,枝叶随着北风的捉弄轻轻摇摆。”[121] 在《宰因婚礼》中,萨利赫用椰枣树来形容年轻漂亮的姑娘:“那年,乡长的女儿阿扎年纪不过十五,突然间出落成了个美人儿,就像一棵受旱的小椰枣树一经饮足水分之后,一下神气起来一般。”[122] 除了椰枣树外,萨利赫小说中也包含了许多苏丹北部地区的不少植物意象,例如:“这里有奇南香、龙涎香、驼鸟毛、波斯地毯、玫瑰色窗帘、穿衣镜、色彩打光、象牙、乌木雕像、照片和风景画:尼罗河岸边的椰枣林、风帆如鸽的碧波泛舟、红海日落、在也门边境沙丘上行进的驼队、库尔都凡的参天古树、赞迪、努威尔、谢勒卡各部落的裸体少女、赤道线上的香蕉园、咖啡园。”[123] “会有放在大托盘里的早餐或午餐供他享用。一早一晚,还有品种多样、若目繁多的茶水。譬如早上有薄荷清茶,下晚有奶茶,饮茶之后还会上加有肉桂、小豆蔻和姜的咖啡。” “他们吃米饭、大饼,还有在光濟的铁锅上做出来的软软的发面饼,外加鱼、羊肉、青菜、洋葱、萝卜,但他们逆毫不在意自己唯的是什么。”[124] “他种了西红柿、秋葵、小麦、大麦和药豆。”《班德尔·沙赫》第127页 “村里人容不下这个地方(卖笑女郎积聚的茅草屋),曾经放起一把火,把它烧了个寸草不留。但时隔不久,它又像不死的芦萃一样恢复了生机。”[125] “大地孕育着小麦、玉米、药豆的种子,使之长成并结果,正如同母亲用她的温情与怜爱在她的腹腔里孕育胎儿一样。”[126] 以上例句分别用苏丹农村中最为常见的“椰枣、椰枣树、麦子、芦韦、西瓜”等植物或是与植物相关的物名作为喻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身材、相貌、肢体等,本体与喻体之间或是形似,或是神似,或是有相似的特征,作者巧妙地抓住两者的相似点,打出了形象了比方。 上例句中出现了多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呈现出一个极其丰富的植物意象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仿佛和人物一起目见了叙述者口中所描述的景色。例如(薄荷)、(肉桂)、(小豆蔻)、(姜)、(咖啡豆)、(青菜)、(洋葱)、(萝卜)、(西红柿)、(秋葵)、(小麦)、(大麦)、(药豆)等。在这些举例中,作者选择了苏丹北部地的植物,成功地把自然界的景物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并巧富有感染力的描写语言,刻画了这些植物的特征,为我们呈现极为具有生态文学特色的描写。
结语 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正在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不能漠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文学自古以来种就担当着拯救济世的作用,所以文学也不能忽视生态问题。纵观中华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的漫长文学史,不难发现两个民族的文人自古以来就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当代时期,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许多作家都在致力于实现“生态关爱”的探索和表达,怀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用各自的生态文学方法创作出精彩永恒不朽文学作品,使用文学表现深深的生态忧患思想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希望,对现代化带来的负面现象进行批判,也通过对美丽自然的描写和赞美,提醒人们务必要与包括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的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唤起人性中向善向美的一面以及人类生存的危机感,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和道德良知,谴责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呼唤环保意识和责任。他们相同自己的文学创作告诫人们,那些肆意掠夺自然的行为都会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中阿的古代生态文学主要以歌颂自然环境的诗歌为主,中国古代生态文学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神话的影响,而阿拉伯古代生态文学受到游牧环境和伊斯兰教包括《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教条教规。在现当代时期,中阿生态文学受到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及其对自然生态所造成的负面的影响,生态文学转为小说创作为主。在当代生态文学方面,中国和阿拉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分别是自然歌者张炜先生和阿拉伯小说天才塔伊布·萨利赫先生。通过本文的比较,恰好发现这两位伟大的作家无论在生态文学方面还是各自的经历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张炜和萨利赫都在生态优美的环境中长大,分别是中国山东的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和苏丹苏丹北部地区麦罗埃地区的凯尔麦考林村庄,有了难忘的诗意童年经历,两位还深受各自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即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和阿拉伯伊斯兰传统思想,同时也深受国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对自然生态的一种自觉意识。本文通过细读归纳法,仔细阅读以往的中阿相关大量文献加以自译,对中阿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张炜和的伊布·萨利赫的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深 入地研究和挖掘,在具体文本中归纳概括出二者的生态特征,并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文本为基础提炼出两种文学以及两位作家在生态创作方面的异同。 中阿“生态文学”的同点
中阿“生态文学”不同点
[1]雷鸣.论生态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及意义[J].文艺论坛,2021,(04). [2]杨翌.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35). [3]傅修延.试论《山海经》中的“原生态文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9,(08). [4]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谢公义,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东晋至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江左第一”的山水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5]陶渊明(约365—427年),出生于浔阳柴桑,是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的杰出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6] 李金灵.浅析中国生态文学的新视野和新空间[J].名家名作,2022,(2). [7]刘晗.苏轼的生态意识和生存智慧[J].中州大学学报,2018,(05). [8]张晓琴,何红.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02). [9]张晓琴,何红.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02) [10]同上 [11]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41). [12]胡适(1891-1962),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家、诗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出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他的《蝴蝶》于1916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通过对一只独自在空中飞着的黄蝴蝶的描写;抒写了诗人远离家人、孤身一人在国外求学的孤独苦闷之情。全诗语言自然、朴素,口语化。 [13]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原名周樟寿,后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 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作品。《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1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在 “还乡” 的情节叙事下,体现出深刻的文化诗学内涵,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唤醒国民性的主题。 [14]解洪祥.近代理性的艺术之光——《呐喊》一解[J].东岳论丛,1999,(02) [15]韦清琦 .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 (27). [16]同上 [17]张语和 .沈从文的自然及其当代生态意义[J].新学术,2007,(04). [18]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的回顾与反思[J].鄱阳湖学刊,2012,(04) [19]张艳梅,吴景明.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0] 张艳梅,吴景明.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1]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的回顾与反思[J].鄱阳湖学刊,2012,(04) [22]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概说[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3] 蒙昧时期 (Jahiliyyah),阿拉伯史学家对伊斯兰教前的历史时期的指称。阿拉伯语“贾希利叶”,也译为“野蛮时代”。 [24] 倭马亚王朝(Umayya Caliphate),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哈里发穆阿维叶所创建。统治时间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终。穆斯林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25] 阿拔斯王朝(Abbasy Dynasty)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后于1258年被蒙古军西征所灭。该时期是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 [26] 安达卢斯(Al-Andalus)是指阿拉伯和北非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和塞蒂马尼亚,也指半岛被统治的711年-1492年这段时期。 [27] اِمرؤ القيْسِ حُنْدج بْن حجْر بنِ الحارِث الكِنْدِي Imruʾ al-Qais Junduh bin Hujr al-Kindi (500–540 مـ) شاعر عربي جاهلي ذو مكانة رفيعة، يُعد رأس شعراء العرب وأبرزهم في التاريخ، وهو صاحب أشهر معلقة من المعلقات. [28]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18页。 [29] الثلاثة هم: جرير (جرير بن عطية الخطفي Jarir ibn Atiyyah al-Khatafi) والفرزدق (هَمَّام بن غالب بن صعصعة التميمي، الشهير بالفرزدق Al-Farazdaq) والأخطل (غياث بن غوث بن الصلت Ghiyath ibn Ghawth ibn al-Salt)). [30] قَيْسُ بْنُ اَلْمُلَوَّحِ (Qays ibn al-Moullawwah) لقب بمَجْنُونِ لَيْلَى (645م – 688م)، شاعر غزل عربي، من أهل نجد. عاش في فترة خلافة مروان بن الحكم وعبد الملك بن مروان في القرن الأول من الهجرة في بادية العرب. [31]高晨.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前期的诗歌比较[J].阿拉伯世界,2001,(04). [32] 同上。 [33] أبو بكر الصنوبري Abu Bakr Alsanubari (توفي سنة ـ945 م)، هو أحمد بن محمد بن الحسن بن مرار الضبي الحلبي الأنطاكي أبو بكر، كان جده الحسن صاحب بيت الحكمة للمأمون. ويعرف بشاعر الروضيات، لاقتصار أكثر شعره على وصف الرياض والأزهار. [34] أبو عمر أحمد بن محمد بن عبد ربه الأندلسي Ahmad ibn Muhammad ibn ʿAbd Rabbih (860- 940 م) شاعرٌ أندَلُسِيٌّ، وصاحب كتاب العقد الفريد. [35] ابن هانئ الأندلسي ibn Hani al-Andalusi (المتوفي عام 362هـ) شاعر أندلسي لُقب بمتنبي الغرب. [36] أبو الوليد أحمد بن عبد الله بن زيدون Abū al-Walīd Aḥmad Ibn Zaydoun المعروف بـابن زيدون (1003م - 1071 م) وزير وكاتب وشاعر أندلسي. [37] أبو بكر محمد بن عمار Abū Bakr Muḥammad ibn ʿAmmār (1031 - 1085م)، شاعر وسياسي أندلسي، كان وزيرًا وسفيرًا للمعتمد بن عباد حاكم إشبيلية. [38] إبراهيم بن أبي الفتح بن عبد الله بن خفاجة Ibrahim ibn Abu al-Fath Ibn Khafajah (1058 ـ 1138م)، من أعلام الشعراء الأندلسيين في القرنين الخامس والسادس الهجريين. [39] أبو إسحاق إبراهيم بن سهل الإشبيلي Abu Ishaq Ibrahim Ibn Sahl al-Ishbili (1208 - 1251)، من أسرة ذات أصول يهودية. شاعر كاتب، ولد في إشبيلية. [40] لسان الدين أبو عبد الله محمد بن عبد الله السلماني الملقب بلسان الدين ابن الخطيب Lisan ad-Din Ibn al-Khatib ولد سنة 1313 م وتوفي عام 1347 م. [41] محمود سامى حسن حسنى البارودي المصري Mahmoud Sami Al Baroudi (6 أكتوبر 1839- 12 ديسمبر 1904) لقب بـ شاعر السيف و القلم ، شاعر مصري من قاده الثورة العرابية (1881). [42] أحمد شوقي علي أحمد شوقي بك Ahmed Shawqi (1868- 1932 م)، كاتب وشاعر مصري، يعد أشهرَ شعراء العربية في العصر الحديث، لقِّب بـ «أمير الشعراء». [43] محمد حافظ إبراهيم Hafez Ibrahim 1872 - 1932م. كان شاعرًا ذائعَ الصيت، لقب بـ "شاعر النيل" الذي لقّبه به صديقه الشاعر أحمد شوقي، وأيضا لقب بـ "شاعر الشعب". [44] براهيم ناجي Ibrahim Nagi (1898 –1953) شاعر وموسيقي ومؤلف ومترجم وطبيب مصري. [45] محمد أمل فهيم محارب دنقل. Mohammed Amal Faheem Muhareb Dunqul ولد عام 1940م في أسرة صعيدية بقرية في مدينة قنا بصعيد مصر، وقد كان والده عالما من علماء الأزهر الشريف. [46] فاروق جويدة Farouk Gouida (10 فبراير 1946 -) شاعر مصري. وُلِدَ في محافظةِ كفر الشيخ، تخرَّج في كليةِ الآداب قسم الصحافةِ عام 1968، وبدأ حياته العملية محرراً بالقسم الاقتصادي بجريدة الأهرام. [47] نازك صادق الملائكة Nazik al-Malaika (23 أغسطس 1923 - 20 يونيو 2007) شاعرة عراقية، ولدت في بغداد في بيئة ثقافية وتخرجت من دار المعلمين العالية عام 1944. من أم شاعرةً وأب كاتب. [48] بدر شاكر السَّيَّاب، Badr Shakir al-Sayyab شاعر عراقي ولد في محافظة البصرة جنوب العراق، 1926 -1964 يعد واحدًا من الشعراء المشهورين في الوطن العربي في القرن العشرين، وأحد مؤسسي الشعر الحر في الأدب العربي. [49] عبد الوهّاب البياتي Abd al-Wahhab al-Bayati شاعر وأديب عراقي (1926- 1999)، يُعد واحدًا ممن أسهموا في تأسيس مدرسة الشعر العربي الجديد في العراق (رواد الشعر الحر). [50] خليل مُطران Khalil Mutran «شاعر القطرين» (1872 - 1949) شاعر لبناني شهير عاش معظم حياته في مصر. عرف بغوصه في المعاني وجمعه بين الثقافة العربية والأجنبية. [51] نزار توفيق القباني Nizar Tawfiq Qabbani (1923 –1998) شاعر سوري معاصر ودبلوماسي من أسرة دمشقية عريقة. [52] علي أحمد سعيد إسبر المعروف باسم أدونيس، Ali Ahmad Said Esber (1 يناير 1930) شاعر وناقد وأكاديمي ومفكر سوري - لبناني - فرنسي، ولد في قرية قصابين التابعة لمدينة جبلة في سوريا. [53] فدوى طوقان Fadwa Tuqan (1917 - 2003) من أهم شاعرات فلسطين في القرن العشرين من مدينة نابلس وهي من عائلة فلسطينية معروفة، ولقبت بشاعرة فلسطين، [54] محمود درويش Mahmoud Darwish (1941 –2008)، أحد أهم الشعراء الفلسطينيين والعرب الذين ارتبط اسمهم بشعر الثورة والوطن. يعتبر درويش أحد أبرز من ساهم بتطوير الشعر العربي. [55] عبد العزيز صالح المَقالِح Abdul Aziz Al-Maqaleh (1937 - 2022)، أديب وشاعر وناقد يمني، ولد في قرية المقالح في محافظة إب تولى رئاسة المجمع العلمي اللغوي اليمني. [56] سعاد محمد صباح المحمد الصباح Souad Mohammad Sabah Al-Mohammad Al-Sabah (1942 -)، شاعرة وكاتبة وناقدة كويتية حاصلة على درجة الدكتوراه في الاقتصاد والعلوم السياسية. [57] قاسم حداد Qassim Haddad (ولد عام 1948م) هو شاعر بحريني معاصر ترجمت أشعاره إلى عدد من اللغات الأجنبية. شارك في تأسيس أسرة الأدباء والكتاب في البحرين كما شغل عدداً من المراكز القيادية في إدارتها. [58] محمد بنيـس Mohammed Bennis شاعر مغربي، ولد سنة 1948 في مدينة فاس، وأحد أهم شعراء الحداثة في 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 يتمتع بمكانة مميزة في الثقافة العربية، ويساهم بحيوية في الحداثة الشعرية على المستويين العربي والدولي. [59]张洪仪.阿拉伯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三)[J].阿拉伯世界,2000,(04). [60] عبد الرحمن بن إبراهيم المنيف Abdul Rahman bin Ibrahim al-Munif (1933م- 2004م،) خبير اقتصادي وأديب وناقد حداثي سعودي، يُعد واحداً من أهم الكُتاب والرِوائيين العرب خلال القرن العشرين، وأشهر رُواة سيرة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 المُعاصرة. [61] عبده محمد خال حمدي Abdo Khal (3 أغسطس 1962) كاتب وروائي سعودي شهير، حاصل على جائزة البوكر للرواية العربية، اشتغل بالصحافة منذ العام 1982. [62] تركي الحمد Turki Al-Hamad (10 مارس 1952)، كاتب وأكاديمي وروائي سعودي، له العديد من الأعمال الروائية والفكرية. [63] محمد حسن علوان Mohammed Hasan Alwan (1979) روائي وكاتب سعودي، شغل منصب الرئيس التنفيذي لهيئة الأدب والنشر والترجمة. صدر له عدد من الروايات، حصل على الجائزة العالمية للرواية العربية عام 2017. [64] سعود السنعوسي Saud Alsanousi (1981) كاتب وروائي كويتي، عضو رابطة الأدباء في الكويت. فاز عام 2013 بالجائزة العالمية للرواية العربية في دورتها السادسة. [65] يوسف المحيميد Yousef Al-Mohaimeed روائي وصحفي سعودي (1964م). له عدد من الروايات ومجموعة من القصص القصيرة ب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ترجم بعض منها إلى لغات عديدة. [66] إبراهيم الكوني Ibrahim al-Koni (1948) كاتب ليبي طارقي يؤلف في الرواية والدراسات الأدبية والنقدية واللغوية والتاريخ والسياسة. [67] نجيب محفوظ عبد العزيز إبراهيم أحمد الباشا Naguib Mahfouz Abdelaziz Ibrahim Ahmed Al-Basha (1911 –2006) أديب وروائي مصري عالمي. أول مصري وعربي حائز على جائزة نوبل في الأدب. كتب نجيب محفوظ منذ الثلاثينات واستمر حتى 2004، له أكثر من ثلاثين رواية اشتهرت غالبيتها وتم إنتاجها سينمائيًا أو تلفزيونيًا. [68] طه حسين علي بن سلامة Taha Hussein (1889 - 1973م)، وشهرته «طه حسين»، أديب وناقد مصري، لُقّب بعميد الأدب العربي. يعتبر من أبرز الشخصيات في الحر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أدبية الحديثة، وشغل العديد من المناصب ابرزها منصب وزير المعارف. [69] رجاء محمد عالم Raja'a Alem (1956) روائية سعودية في مكة درست في جامعة الملك عبد العزيز بجدة، عام 1980. فازت في العام 2011 بجائزة البوكر للرواية العربية. [70] أميمة عبد الله الخميس Umaima al-Khamis (1966) - روائية وكاتبة سعودية. حاصلة على جائزة نجيب محفوظ للرواية عام 2018. [71] عبد الله بن محمد الناصر Abdullah Muhammad Alnasser (1951)، كاتب وقاص سعودي يكتب زاوية (بالفصيح) أسبوعياً في صحيفة الرياض، تولّى العديد من المناصب من أبرزها تعيينه عضواً في مجلس الشورى، وصدرت له العديد من الروايات. [72] نهاد منير إبراهيم شريف Nehad Munir Ibrahim Sherif (1932 - 2011)، روائي مصري لُقّب بعميد أدب الخيال العلمي في 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 [73] حسين قدري Hussein Kadry (1934-2019) كاتب أدب ورحلات وروائي مصري، شغل منصب رئيس تحرير «مجلة الإذاعة» في سبعينات القرن الماضي. [74] صبري موسى Sabry Mussa (1932 - 18 يناير 2018) روائي وصحفي وسيناريست، من كتاب القصة البارزين في مصر. [75] أحمد ناجي Ahmed Nagi (1985) هو صحفي وروائي مصري شاب، حاصل على جائزة نادي دبي للصحافة العربية [76] ضياء جبيلي Diaa Jubaili (1977) روائي وقاص عراقي. ساهم مع أقرانه من الروائيين العراقيين في إبراز المعالم الجديدة للرواية العراقية بعد تغيير عام 2003. [77]乔懿.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D].山东师范大学,2006(6). [78]同上。 [79]刘华.论张炜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0.(1). [80]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9). [81]何丽姣.“融入野地”的绿色遥思[D].西南交通大学,2014.(11). [82]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10). [83]曹长英.“融入野地”的生态理想——张炜小说中的生态意识[J].文艺争鸣,2012.(06). [84]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12). [85]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43). [86]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14). [87]易向阳.论张炜小说作品中的“水”意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11). [88] 同上 [89] 同上 [90]张炜,头发蓬乱的秘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第9页. [91]张炜,头发蓬乱的秘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第7页. [92]易向阳.论张炜小说作品中的“水”意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14). [93]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20). [94]单良.论张炜小说中的生态意象[J].职大学报,2014,(05). [95] 同上 [96]陶琼波.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20.(21). [97] 同上 [98]黄明海,高旭国.论张炜小说中的植物意象[J].南方论刊,2015,(10). [99]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17). [100]陶琼波.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20.(22). [101]同上 [102]苏九兰.《北迁季节》的互文性研究[D].宁夏大学,2020.(1). [103]田思雨.塔伊布·萨利赫小说语言风格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08). [104]曾剑颖.塔耶卜·萨利赫:清醒的苏丹文化守护者[J].世界文化,2020,(08) [105]苏九兰.《北迁季节》的互文性研究[D].宁夏大学,2020.(12). [106] 塔伊布·萨利赫《瓦德哈米德棕榈树》,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18页。 دومة ود حامد،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18 [107] 塔伊布·萨利赫《小溪上的枣椰树》,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6页。 نخلة على الجدو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6 [108] 塔伊布·萨利赫《北方迁徙季节》,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78页。 موسم 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شما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78 [109] 同上,第9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9 [110] 同上,第58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58 [111] عرس الزين،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80 塔伊布·萨利赫《班达尔沙哈(马尔尤德)》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35页。 [112] بندر شاه- مريود،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35 [113] 塔伊布·萨利赫《泽因的婚礼》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8页。 عرس الزين،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8 [114]同上,第103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103 [115] 同上,第24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24 [116] 同上,第65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65 [117] 同上,第106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106 [118] 塔伊布·萨利赫《班达尔沙哈(家之光)》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120页。 بندر شاه- ضو البيت،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120 [119] 塔伊布·萨利赫《泽因的婚礼》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30页。 عرس الزين،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30 [120] 塔伊布·萨利赫《北方迁徙季节》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12页。 موسم 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شما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12 [121] 塔伊布·萨利赫《小溪上的枣椰树》,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18页。 نخلة على الجدو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18 [122] 塔伊布·萨利赫《泽因的婚礼》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15页。 عرس الزين،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15 [123] 塔伊布·萨利赫《北方迁徙季节》一代出版社,贝鲁特,第175页。 موسم 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شما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175 [124] عرس الزين،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ص 94 [125] 同上,第53页。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53 [126] نفس المرجع السابق، ص 31
| ||||
References | ||||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 解洪祥.近代理性的艺术之光——《呐喊》一解[J].东岳论丛,1999.
[2] 张洪仪.阿拉伯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三)[J].阿拉伯世界,2000..
[3] 仲跻昆译,阿拉伯古代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 高晨.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前期的诗歌比较[J].阿拉伯世界,2001.
[5]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
[6] 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概说[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7] 张炜,头发蓬乱的秘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 乔懿.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D].山东师范大学,2006.
[9] 张语和.沈从文的自然及其当代生态意义[J].新学术,2007.
[10] 张艳梅,吴景明.近二十年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概观[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1] 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
[12] 傅修延.试论《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
[13] 刘华.论张炜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4] 易向阳.论张炜小说作品中的“水”意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5] 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的回顾与反思[J].鄱阳湖学刊,2012.
[16] 曹长英.“融入野地”的生态理想——张炜小说中的生态意识[J].文艺争鸣,2012,(06)
[17] 何丽姣.“融入野地”的绿色遥思[D].西南交通大学,2014.
[18] 单良.论张炜小说中的生态意象[J].职大学报,2014.
[19] 黄明海,高旭国.论张炜小说中的植物意象[J].南方论刊,2015..
[20] 张晓琴,何红.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21] 杨翌.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2] 田思雨.塔伊布·萨利赫小说语言风格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23] 刘晗.苏轼的生态意识和生存智慧[J].中州大学学报,2018.
[24] 熊敏.论张炜小说中的自然书写[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5] 陶琼波.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自然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20.
[26] 苏九兰.《北迁季节》的互文性研究[D].宁夏大学,2020.
[27] 曾剑颖.塔耶卜·萨利赫:清醒的苏丹文化守护者[J].世界文化,2020.
[28] 雷鸣.论生态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及意义[J].文艺论坛,2021.
المراجع العربية
1-بندر شاه- مريود،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2-بندر شاه- ضو البيت،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3-جمعة، حسين علي. (1997). البيئة الطبيعية في الشعر الجاهلي. عالم الفكر، مج 25, ع 3، 259 - 294. مسترجع من http://search.mandumah.com/Record/215992
4-درويش، أحمد إبراهيم. (2011). النيل مكاناً روائياً في كتابات الطيب صالح. كتابات، ع 2، 9 - 29. مسترجع من http://search.mandumah.com/Record/152784
5-دومة ود حامد،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6-عبد الغفار، سعد محمد. (2017). أثر البيئة في النقد الأدبي عند العرب. مجلة كلية الآداب، ع 89، 1 - 34. مسترجع من http://search.mandumah.com/Record/1121586
7-عرس الزين،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8-غازي، محمد خالد، (2015) الطيب صالح. سيرة وشهادات من محطات العمر، وكالة الصحافة العربية، ناشرون، مصر.
9-موسم 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شما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10-نخلة على الجدول، (1997). الطيب صالح، دار الجيل، بيروت.
| ||||
Statistics Article View: 145 PDF Download: 192 |
||||